沐川草龙:群龙草为先
来源:《四川画报》2018年12期 文/ 陈丽燕 图/ 曾凌

沐川草龙,植根于民间的深厚土壤,是深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

        在素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乐山市沐川县,有种类繁多的各色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其中,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沐川草龙”就是代表之一。沐川草龙以其古朴原始的造型、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倾倒四海宾朋。
 

沐川草龙起源于唐朝,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的沐川草龙
 

草龙编扎的重点在龙头,必须要活灵活现,给人一种龙腾的感觉

 
        沐川草龙,起源于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以稻草为制作原料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关于沐川草龙的来源,在当地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相传,在唐朝开国之初,李世民带领军队征伐各地割据势力。一天,由于过度劳累,他便倚靠在一个大草堆边,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他梦见自己骑着草龙,由灵兽保驾,巡视神州各地。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应了梦境。
        为了答谢草龙带来的瑞兆,在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地举行舞草龙比赛。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扎制草龙,进京参赛。开赛那天,在众多飞舞的草龙中,有一条草龙身形矫健、翻腾飞舞、灵性十足,一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经查,那条草龙由西蜀剑南道嘉州玉津县(今沐川县)进献。唐太宗在重奖之余,御封玉津县为“草龙之乡”,因民间素有“群龙草为先”之说,草龙也就成为群龙之首。从此,沐川百姓年年举办草龙表演,舞草龙的习俗也得以世代相传。
 
匠人心·草龙身 
 

沐川草龙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焕彬正同家人一起扎制草龙

 
        沐川草龙由精选出来的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秆扎成,其龙头、龙身、龙尾设计精巧,龙眼、龙须、龙角、龙鳞、龙爪更是活灵活现。沐川草龙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精细,要采用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工艺技巧,还需经过选材、熏蒸、上骨架、上草、连接、上龙筋等多道工序。
 
气势奔腾冲云霄
 

编龙头的骨架时,选定比例,先做上下颚,再用篾条拉骨筋稳定,并绑扎好,这个过程,必须要两人同时进行

 
        每到舞龙之时,数十名训练有素的强健汉子,身着褐色短裤、赤裸上臂、头戴草巾、身披草肩、腰系草裙、脚穿草鞋,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挥舞着草龙穿街过巷。经过历代的技艺演变,沐川龙舞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招数。
 
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沐川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舞龙表演

 
        沐川草龙,植根于民间的深厚土壤,是深得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但沐川草龙也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曾遭遇过传承和发展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沐川草龙的命运也得到了改变。首先是老艺人们重拾扎制草龙的手艺;其次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成立了一支从扎龙到舞龙的龙灯队伍——太阳山龙灯协会。濒临失传的沐川草龙因此得以保护与传承。
        2007 年,沐川草龙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6 月,沐川草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不衰的沐川草龙文化,已成为中华龙舞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