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5 年 他拍摄了一部影像版的“巴蜀道教百科全书”
来源:《四川画报》2018年11期 文/ 林柳

11 月9 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的“道·道”王达军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与此同时,王达军专著《问道》大型画册出版发行。

         11 月9 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的“道·道”王达军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与此同时,王达军专著《问道》大型画册出版发行。历经15 年的研究和拍摄,四川画报社前任社长、本刊首席摄影王达军先生用影像记录和表现巴蜀民间道文化场景、仪式和道人的生活形态,并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将道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奥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问道”,被称为影像版的“巴蜀道教的百科全书”。
 

江油市含增镇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道观 摄于2017 年

 
 从文艺青年到杰出摄影家
 
        1953 年8 月,王达军出生于重庆江津的一个中医家庭。17 岁时,他参军进入部队演出队。沉迷乐器的他,后师从二胡大师蒋才如,二胡演奏已达到专业水平……如果不是从事航空摄影的哥哥王达源影响,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二胡演奏家王达军了。
        在哥哥的影响下,王达军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并开始大量摄影艺术的创作。从“发布豆腐块大小的照片就开心好几天”,到成为《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战旗报》等报刊的图片大户,王达军先后3 次荣立三等功,1 次二等功。
  

重庆綦江区石角镇白云村白云观 摄于2014 年

 
 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的人文摄影
 
        在摄影界,王达军一直以其独树一帜的西部风光影像著称。他和摄影家袁学军、王建军一起纵横数万里的“三军进西部”,开拓了中国风光摄影的新领域与新气象,迄今仍为人称道,并由此奠定了“三军”中国西部风光摄影领军者的地位。
        然而对于王达军来说,风光并不是他摄影创作的禁锢。
        从1993 年开始,王达军从未间断过对不同题材的拍摄创作。他历时4 年多用心血凝结的5 本《中国石窟雕塑全集》西南部分的石窟雕像画册,填补了西南地区石窟雕塑艺术在图像上的空白;他深入近200座藏区寺庙和整个羌族地区拍摄的《四川藏地寺庙》和《飘逸的云朵·羌族服饰》画册,迄今仍是研究中国藏传佛教和古老羌族颇具代表性的图像文献。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耗时15 年拍摄的巴蜀道文化系列影像,更让他的摄影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业界称为“有坚持又有创新的摄影家”。
 

三台县郪江镇 摄于2003 年

 
历时15 年巴蜀问“道”
  
        2003 年,在三台县郪江古镇巧遇的一场城隍庙会深深吸引了王达军。此后,他深入学习和研究道文化,在遍访川渝两省市近百个道观的基础上,对其中二十余个道观和十余处民间道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地方进行重点拍摄。在历时15 年的持续拍摄中,王达军留下了许多如今已不多见的民间道文化场景、仪式,以及道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在创作中,王达军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摄影方式与技术的转变,去向人们诠释他心中所理解的“道”,也是对摄影之“道”的一种突破。王达军说:“我用慢门、三脚架加快门线,让图像虚实结合;按内容和自己的主观表达需求进行摆拍;用多重曝光使图像更有历史厚度;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加闪光灯,拍摄时调慢快门速度,利用闪光灯凝固瞬间,然后根据需要晃动相机,用具有动感的图像来表现道教那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感觉。”
 

什邡市洛水镇川主庙道观 摄于2017 年

 
 “道·道”:“问道”与“得道”
 
         “道·道”摄影艺术展所展出的作品,是从王达军历时15 年拍摄的影像中精选而来,分“道观道人”“道的仪式”“道在民间”三个部分进行展示。本次影展的策展人王庆松说:“前一个‘道’,指东方哲学之道;后一个‘道’,是王达军三十多年摄影艺术生涯的摄影之道及其人生之道,也是王达军‘问道’之旅摄影作品的总结和展示。”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认为,王达军用独特的视觉语言,把道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奥含义充满艺术感地表现出来,呈现出了摄影家独特的影像视角和对道教精神别具一格的主观表达。他的“问道”,是一部生动、鲜活、具象的巴蜀道教影像志,是影像版的“巴蜀道教的百科全书”。
 

新津县老君山道观 摄于2018 年

 
        从80 年代开始涉猎风光摄影,到90 年代崭露头角,2000 年的硕果累累,到现在的影像汇集,王达军的每一个十年,都是一步新的阶梯。从风光、文献到道文化影像艺术创作,王达军一路“问道”,也一路“得道”。
  

剑阁县普安镇鹤鸣观天师宫 摄于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