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永纪 时光为证—— 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来源:《四川画报》2018年5月刊

5 月12 日,汶川映秀,青山苍翠,岷江奔腾。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安静肃穆,纪念表盘上的指针永远定格在14 时28 分。遗址西侧矗立的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用铭文记述着地震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壮举。

        5 月12 日,汶川映秀,青山苍翠,岷江奔腾。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安静肃穆,纪念表盘上的指针永远定格在14 时28 分。遗址西侧矗立的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用铭文记述着地震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壮举。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会场庄重而简朴。14 时28 分,纪念仪式开始,各界人士面向遗址默然肃立,向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默哀。
       十年前的5 月12 日14 时28 分,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 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国家救灾一级响应,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十年后,地震灾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与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英雄的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创造了中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
 

5 月12 日,“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在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举行(张磊 摄)

 
十年回望 砥砺奋进 
 
        “感恩奋进、砥砺前行”,5 月9 日至17 日,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了以此为主题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300 余幅图片配以130 余件(套)实物,并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通过“崛起的力量”“奋斗的足迹”“美好新家园”三个部分展示了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援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四川人民历经七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攻坚、千日重建奋战、十年发展振兴,创造了从悲怆走向豪迈的人类救灾史奇迹,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铮铮誓言。 
 

灾后重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为灾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为雅西高速(杨安文 摄)

 
 这份恩情  山河铭记
 
        2018 年5 月11 日,一场盛大的展览在成都新世纪会展中心1 号馆举行。一组白底黑字的木牌特别引入注目: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江苏省援建绵竹指挥部、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这一组牌子共十八个。这十八个牌子背后是一份值得四川人民永远铭记的恩情。 
 

汶川各族群众在“广东援建汶川纪念碑”前,唱起感恩歌,表达感恩之情(伍排勇 摄)

 
       十年之后,再回首援建历程,让人感慨!当初满目疮痍的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结构焕然一新。由此,我们可以说:对口援建是一个伟大创举,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对口援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记录了18 个省市对口援建的坚韧历程;对口援建是一条振兴之路,地震灾区不仅实现了“原地立起”,更实现了“发展起跳”的巨大跨越;对口援建是一座友谊之桥,四川与援建省市的战略合作还将长期地持续下去。
        或许可以说,对口援建就是一部史诗。这份壮怀激烈,这份坚韧卓绝,这份深情厚谊,这份感恩之心,命名在道路上,刻在碑石上,刻在建筑里;亦必将永远铭记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壮丽的山河里,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山高水长   生生不息
       
       十年前,一场特大地震灾害让“5·12”这个日子成为无数人心中沉重的伤痛。十年后,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巨大改变的背后,是遭受了重创的土地和它的人民始终自强不息、艰苦努力,亦是无数人真挚无比的爱与善意。当无情的灾难突然袭来,全国关心、全球关注。世界各国迅速向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真诚同情和慰问,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情系灾区、爱心迸发,海外华人华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温暖了受伤的土地。彼时,我们患难与共;此时,我们深切感激。在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缅怀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也永远感谢曾有那么多同胞、友人倾力支持,无私援助,给予了支持我们前行的无限勇气和力量。 
 
综合救灾体系   让生活更美好 
 
       十年前,当“5·12”汶川特大地震袭来时,大多数人甚至连地震来了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有经受过相关的教育培训。如何预防灾害?当灾害来临时,个人如何处变不惊正确应对?我们的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又该如何建立?“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不仅在灾区的重建中投入甚多,也在防灾减灾救灾的综合体系上逐渐完善。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四川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平台(陈俊汐 摄)

 
汶川十年展新颜 
       
        2018 年,对于曾经遭受特大地震灾难的汶川是一个特殊的年头。转眼之间,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已经是十个年头。
        如今,汶川处处焕发勃勃生机。当我们沿着都汶高速进入汶川,在县城门户一尊巨大的大禹雕像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间。先祖坚毅的脸庞、挺立的身姿、坚定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世界汶川人民用行动改变生活的信心和底气!
 
北川十年:一座坚强重生的中国羌城 
 

北川新生广场上,一幅生机盎然的幸福画卷(邓崇刚 摄)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遭受巨大劫难。
      三年后,一座汇聚大爱的奇迹之城平地而起,新北川异地建成并完成整体搬迁。这是中国唯一异址重建的新县城,被誉为抗震精神标志。
      北川十年,坚强重生。一组数据令人瞩目——
      2017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9 亿元,年均增长12.9%,是震前的3.81 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1 亿元,年均增长24.1%,是震前的8.67 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84 亿元,年均增长17.7%,是震前的6.03 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62 亿元,年均增长11.4%,是震前的6.85 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 亿元,年均增长18.6%,是震前的5.50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1 元,年均增长14.1%,是震前的3.73 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14 元,年均增长13.9%,是震前的4.17 倍。
      三张答卷令人惊叹——
      2017 年,在四川省51 个民族县(市)中,北川成功跻身全省少数民族县十强县,还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
       如今的北川正焕发着生机勃勃的重生力量,以强劲脉搏迅速崛起,向世人展示着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新北川! 
 
青川:青色希望满山川 
 
        转眼十年。2008 年春到青川时,记忆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不久后在新闻中知道青川严重受伤的消息,想去采访,却被派往了另外的地方,只好默默为之揪心、为之祈祷。多年了,青川怎么样了?回青川,这个想法一直潜藏在心底。终于,在2018 年4 月,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气势宏伟的东汽新基地(刘岗 摄)

 
东汽 :时光和精神的见证 
 
       在位于德阳市区的金沙江路,一片现代化的厂房很能吸引人的注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汽所在地。十年来,东汽在这里经历了基地重建到再创产业高峰的历程。
      十年前的5 月12 日,地处汉旺镇的东汽遭遇重创,几代东汽人付出无数心血建设起来的工厂顷刻间被摧毁,2000 多台设备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 亿多元。灾难没有击垮坚毅的东汽人,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一边擦干眼泪,一边救人安置,一边恢复生产。震后第4 天,东汽风电事业部率先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产能恢复到震前一半以上;震后半年,东汽产能恢复到震前80%。震后八个月,在汉旺地震废墟中,德阳周边30 多处租赁厂房里,3000 名东汽干部职工坚持过渡生产,昼夜奋战,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所需装备产出。
       与此同时,灾后的一个月,东汽在德阳完成征地,8 月份就开始新东汽基地的建设。2010 年春节前,5300 余套职工安置房建成交房。2010 年 5 月 10 日,东汽在德阳的新基地举行竣工投产大会。在 “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装机容量达到两亿千瓦的东汽已经全面恢复生产。虽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但东汽人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灾后重建、职工安置和恢复生产三大任务,实现了涅槃重生,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也书写下“东汽速度”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