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物里的动物世界
来源:文/周萌萌

悠远的历史中,过去巴蜀大地上的动物,或成为遗骸,或成为化石,带着历史的记忆留存至今。

         在人与动物漫长的相处中,有争夺生存空间的畏惧,有万物有灵观念下的崇拜,更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彼此陪伴的依赖……辽阔的巴蜀大地,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多样动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悠远的历史中,过去巴蜀大地上的动物,或成为遗骸,或成为化石,带着历史的记忆留存至今。人类也创造了丰富的动物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动物文物,如岩画、壁画、陶瓷、青铜器上动物形象与动物图案,让我们得以一窥曾经巴蜀大地上的动物世界。
 
三星堆出土青铜神兽,与科幻电影中的“机器狗” 颇为神似(余嘉 摄)
 
动物与古人生活
 
         动物考古显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随后相继驯化了猪、黄牛、羊、猫、鸡、马……兔子的驯化历史最短,仅500年。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关于巴蜀土地上的动物,我想从“蜀”说起。古蜀国“蜀”的得名,传说源于古蜀山氏。“蜀”在古汉语中为“桑中虫”,即蚕。蜀山氏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被奉为蚕桑业的始祖。“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蚕丛为第一代蜀王,他“衣青衣,教民蚕桑”,自此开启了蜀地先民几千年的开拓生息。
 
东汉陶狗,新都马家山出土
 
         宝墩文化时期,古蜀人开始对猪、狗等家畜进行驯化,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生业基础。2020 年 7 月,三星堆发掘出的一只泥塑陶猪引起热烈关注,其奇异的形象与网游“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珠极其相似。陶猪的发现,即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牲畜。金沙遗址和方池街的发掘中,也出现了家鸭、家鸡的骨骼。
 
三星堆考古发掘出“愤怒的小鸟” 同款猪(余嘉 摄)
 
         在当时人们驯养的种种动物中,猪对人类生活尤为重要。在甲骨文中,“家”字是房子下面有一头“豕”,“豕”就是猪。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人们认为房子里养了猪才算安了家。十二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其中家畜的哺乳动物主要就有家猪。历代与猪有关的文物也数不胜数。四川博物院馆藏有憨态可掬的陶猪、做成极似猪造型的猪圈、刻成长条形的玉猪……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中出土的一只镀银铜猪,黄色的铜猪蜷卧,猪头置于前蹄上,眼睛、耳朵、嘴部清晰可见。工匠还錾刻出猪身一根根细密的猪毛,栩栩如生。位于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也藏有数量众多的汉代陶猪、陶猪圈。猪是生活富足的象征。十二桥遗址出土家猪的死亡年龄多在 10 ~ 16 个月龄,可见那时家畜的食物来源充足稳定,饲养技术比较成熟,农业发达。
 
巴蜀时期,猪对人类生活尤为重要,历代与猪有关的文物数不胜数。 图为前蜀皇帝王建墓中出土的镀银铜猪(李华松 摄)
 
         古人择水而居,在三星堆、金沙,文物告诉我们,鱼类在当时人们生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成都平原河流纵横,丰沛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也诞生了第三代“蜀王”鱼凫。在三星堆金杖与金沙金冠带上,都可以看到鱼凫的图腾——鱼、鸟、箭和人头像。在这个组合中,人以箭射鱼,这也证明古蜀人已有捕鱼的技能。
 
 
         大象或许也曾与我们相伴相生。金沙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如今四川境内并没有野生大象,但 据古气候分析,3000 年前成都地区的年均温度比 现在高 2 ~ 3℃左右,气候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存在。所以当时,成都平原存在野生大象也不无可能。
东汉陶牛,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除大象遗迹外,考古人员还在金沙遗址的古河道附近发现了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从这些遗迹猜测,金沙时期到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可能存在茂密高大的森林。
 
 
动物有灵
 
                  动物不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重要观念。曾经,统治者需要祭祀天、地、山、川、日、月、祖先等,并根据不同的祭祀内容和对象,使用 不同的礼器和祭仪,考古发掘出的许多石虎、象牙、龙形铜饰、螺形铜器、鱼形金箔饰等,便是作此用途。动物或动物的纹样在祭祀中被视作具有神奇力量,可以沟通天地。古巴蜀人把这些品种繁多、造型精致的器物奉献给天地神灵,希望能得到诸神的庇护,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将龙的形象演绎到极致。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龙造型的器物,如青铜神树上盘旋的龙、造型类似山羊的龙柱形器、虎头虎脑的龙、猪鼻龙形器以及数量丰富、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龙形饰等。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将龙的形象演绎到 极致。图为铜爬龙柱形器(三星堆博物 馆供图)
 
         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非常引人关注的元素。巴蜀出土的文物中,如三星 堆、金沙等,都不缺少虎的造型,寄寓着威严权力、勇猛力量等象征意义。三星堆 青铜虎形牌饰,铜虎满身都有绿松石,其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给人以咆哮山林之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虎钮錞于也和虎有关。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人们常说白虎巴人,巴人以白虎作为图腾,其崇虎的文化脉络也寓于这件文物之上。
 
巴人以白虎作为图腾。图为重庆中 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虎钮錞于 (今日重庆供图,李野 摄)
 
         巴蜀文物中,也不乏飞鸟翩翩。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它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山高谷深的巴蜀,古时河密流激,百兽杂处,巴蜀先民在对抗洪水猛兽时,见飞鸟振动翅膀飞向高处,躲避灾难,无不向往。于是他们将飞鸟视为神力的化身与保护神,并企图通过尊崇飞鸟来分享飞鸟的神力。不少巴蜀先民更直接将其祖先与飞鸟联系,望帝化身为杜鹃鸟的传说流传至今。
 
         巴蜀大地上出土了蔚为大观的鸟形文物和鸟形装饰,如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巨大的铜鸟头、铜立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鸟形尊、青铜鸟纹剑等。三星堆Ⅰ号青铜神树,宝塔形矗立的神树上,所有向上的树枝上均有花朵,而花朵之上均有立鸟。这些铜立鸟一个个玲珑有致,生动逼真。青铜神树被视为巴蜀先民对于太阳神的尊崇,而飞鸟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树侧还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 异诡谲,莫可名状。
 
东汉陶公鸡,藏于四川博物院 
 
         三星堆文物中的鸟形象,大多是集多种特征于一体的神灵形象和鸟的形象,而非现实中的鸟类。 类似这样的动物形象在巴蜀十分常见。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的一只青铜神兽,整件器物呈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的走兽形象,与科幻电影里的“机器狗”颇为神似。
 
         古人解释不了一些自然现象,认为存在一类具有超能力的动物,他们对这些动物也充满了敬畏和崇拜。神话传说中,犀牛有“分水”的能力,将石刻的犀牛置于岸边,就可以镇压水怪。这在古代蜀 地也有印证。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只巨大的石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镇压之意)水精。其中之一便是 成都博物馆的这头石犀,它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憨萌的外表让人觉得莫名可爱,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专家初步判断石犀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和使用年代当在秦汉时期。
 
神话传说中,犀牛有“分水”的能力, 于是人们用石刻的犀牛镇压水怪。图为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犀(黄茜 摄)
 
         从这些动物遗骸、化石、文物,我们得以窥见巴蜀大地上曾经的自然地理、社会生活,乃至已经远去的先民们的心灵世界。也让我们在面对如今安居着、疾行着、奔跑着、飞翔着的动物时,多了一些漫长岁月始终相伴的亲切,多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