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古镇 感受明清风华
来源:文/ 成遥雪

四川古镇保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风貌老街巷、民俗、土特产、人情味……在年节的时候到这些古镇走走依然能让人找到四川最本真的乡土滋味。

        古镇,是四川乡土文化的集中载体。因为战争以及建筑材质的原因,四川的古镇保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的风貌。老街巷、民俗、土特产、人情味……在年节的时候,到这些古镇走走,依然能让人找到四川最本真的乡土滋味。
 
图为成都平乐古镇老建筑(袁博 摄)
 

成都平原,云集古镇历风雨

 

        关于成都的古镇,首先要说的是龙泉山下的洛带古镇。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但现在的洛带古镇,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其居住的主体人群,是随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从广东福建迁移而来的客家人。至今,这里的客家人依然说客家话,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因此,洛带又被称为西蜀客家第一镇,不妨在洛带的客家文化博物馆里感受客家文化。

 

洛带古镇,主要居住着随清朝“湖广填四川”迁移而来的客家人。图为古镇湖广会馆戏台(周乐天 摄)

 

        字库塔是过去专门用来焚烧带有文字的纸张的建筑。其塔身精美,留存着古人尊崇文化的记忆。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走在蒲江的西来、崇州的街子古镇,你一定会看到老人们将写有字的纸张,小心地在字库塔焚化。

 

        西来不仅有清代的字库塔,还有十二棵声名远播的千年古榕,为古镇增添着意韵。街子的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 15米,呈六方体形,分五层。如今的街子,依傍岷江的支流味江,常年清流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青城后花园”之称。

 

崇州街子古镇上,字库塔是其标志性建筑(袁博 摄)

 

        成都的古镇,大多位于平原地带。但在金堂却有一个独特的山地古镇——五凤镇。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之畔,临崖而建的街道,随着山势的弯曲、起伏而变化。

 

        五凤曾经是沱江上的重要商埠码头。今天,当你站在沱江边的五凤,念起“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的谚语,脑海中或许会浮现五凤每天帆来船往的繁华。

 

在成都的古镇中,金堂五凤镇临崖而建,显得尤为特别(杨志刚 摄)

 

川东古镇,巴风浓郁解乡愁

 

        川东的母亲河渠江,在广安肖溪拐了一个漂亮的弯,成就了肖溪古镇。据说,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有肖姓移民于此扎根繁衍,故称肖家溪、肖溪。

 

        肖溪镇上,清代风格的老街,从南向北酷似一条数百米长、正扬帆远航的巨船,也显示着这座古镇水码头的历史。

 

清代风格的老街从南向北酷似一艘巨船,显示着肖溪古镇水码头的历史(宋崎 摄)

 

        肖溪临渠江而建,而武胜的沿口镇则因嘉陵江而兴。沿口是昔日嘉陵江流域上重要的水码头。现存的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古镇主街半边街南北走向,街宽约3 米、长约500米,因房屋多建造于溪流之东而名。

 

        街区建筑呈梯式二进风格,临街多为廊檐式楼房,楼下为店铺,楼上住人或存货。古镇曾为县城所在地,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处于山坳的县城外迁发展,沿口古镇建筑由此得以保存较好,成为一个极为清静的古镇。

 

南去的古镇,有茶有盐有滋味

 

        雅安雨城区的上里,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是一些影视作品的外景地和高校美术系师生的写生基地。

 

        当你去到上里,一定可以看到安心画画的学生们,将几百年前的老建筑一点点地绘入自己的画板之中。

 

雅安上里古镇依山傍水,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黄刚 摄)

 

        雨城区的上里因茶而繁盛,而资中县的罗泉古镇则因盐而发达。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民生物资。清朝时,罗泉的盐业开发达到顶峰。

 

        如今繁华已去,但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的盐神庙,却是古镇曾经辉煌的见证。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因盐业而发达的资中县罗泉古镇,建于清代的盐神庙是曾经辉煌的见证(张勇 摄)

 

        大多数的古镇,都会沿江河而建,但乐山犍为县的古镇罗城,却是建在山顶上。

 

        古镇主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每天清晨,人们在宽敞的廊道里喝早茶、聊天,也是古镇上独特的鲜活风景。

 

        作为游客,你也不妨点一杯茶,“万人如海一身藏”,体会一下当地人的慢节奏和宁静。或许,明清时代的罗城人,每天也是这样开启生活的。

 

罗城古镇,少有的原汁原味的古镇之一。图为古镇主街,俗称“船形街”(省文旅厅供图)

 

        再往南,凉山会理县的县城也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古城。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

 

        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古城中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墙垣、城楼、寺庙、会馆、民宅等古建筑,显示着会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当你晒着温暖的阳光,缓步穿越会理的老街巷,定会看到街道上人来人往,小摊贩们张罗着买卖,一派生机与活力。

 

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如今的老街巷上依然一派生机活力(杨安文 摄)

 

北上的古城,山水有底蕴

 

        阆中,一个以风水著称的千年古城,有“阆苑仙境”的美誉。阆中古城核心区域 2 平方千米,是四川省内最大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沿着街巷分布着大量的院落,主要为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从高处望去,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而走进院落,海棠、兰草等花卉布满院子,十分雅致,是游人寻访、休憩的极好所在。

 

四川阆中古城 (曾幼灵 摄)

 

        相比于热闹的阆中,去恩阳的游人就少了许多。历史上的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万余人,大小商号150 多家。虽然经历历史变迁,但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面积约0.5平方千米。数量众多的古榕树是恩阳的特色之一。它们点缀于古街巷间,配合城镇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西去的松茂古道,民族交融的城镇

 

        如今,出都江堰沿着都汶高速西行,就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历史上,从都江堰到松潘古城,全长约350千米的松茂古道,是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羌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族同胞通过这条道路,用他们的毛皮、药材等货物,换回生活所需的盐巴、粮食、茶叶……

 

        作为松茂古道的起点,都江堰的旅店、餐饮、商铺等皆很繁荣。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初定天下,诏令筑墙,都江堰于是“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始有城垣。如今都江堰的西街,便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古城风貌。古城从2009 年底又经历了修缮,建筑全部按照川西明清风格打造,同时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历史穿越。

 

松潘古城巍峨的城墙从明朝开始修建,到今天也保留得十分完整(杨友利 摄)

 

        在都江堰西去约60 千米,便会看到一个城池俨然的古城,这便是汶川绵虒古镇。相传,当地一只名叫“虒”的独角虎,能在水里游来游去,故而得名。古镇的城墙于明正德七年(1512)始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扩建。到上世纪50 年代初,绵虒镇一直是汶川县城所在地,前后历400 多年。绵虒古镇还有始建于明清时代的文庙、文星阁、禹王宫,它们与明城墙一起,共同展示着这座古镇来自明清年代的风华。

 

        沿着松茂古道继续前行,松潘古城是这条古道的终点。如今,走在松潘古城,巍峨完整的城墙让人忍不住赞叹。其实,松潘的城墙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始修建的,采用的全部都是特有的青砖。整座城墙十分坚固,到今天也保存得十分完整。

 

        有人说,古镇是历史记忆的定格。其实,古镇并不是定格,而是遗留了较多的历史信息。在这些信息里,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祖辈们的生活方式,也能找到在当下眺望未来生活的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