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他们 遇见金像奖
来源:2023年11月刊综合报道

2023年10月27日,“引川一一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四川获奖艺术家摄影作品联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展出作品均来自11位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四川摄影家,他们是王达军、王瑞林、林强、田捷砚、刘应华、王建军、陈锦、杨建川.杨磨、郭际、金平。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柴选将他们称为“可以顶天立地于川蜀大地的摄影家”。11位摄影家都生活工作在四川,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记忆以及不同的摄影创作理念。他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生活、记录着历史,用自己的情感影印着对摄影艺术的探索和追求。2023年10月27日,“引川一一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四川获奖艺术家摄影作品联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展出作品均来自11位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四川摄影家,他们是王达军、王瑞林、林强、田捷砚、刘应华、王建军、陈锦、杨建川.杨磨、郭际、金平。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柴选将他们称为“可以顶天立地于川蜀大地的摄影家”。11位摄影家都生活工作在四川,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记忆以及不同的摄影创作理念。他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生活、记录着历史,用自己的情感影印着对摄影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遇见他们 遇见金像奖
 
      中国摄影金奖,是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奖,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自1989年设立以来,该奖项已成功举办了14届。在四川摄影界,目前共有11位摄影家荣获此项殊荣。
 

      2023年10月到11月,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美术馆在四川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举办了“引川——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四川获奖艺术家摄影作品联展”,以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名义将11位获得金像奖的四川摄影家及其作品聚合起来。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推动四川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画报》2023年11月刊则对这11位四川摄影家及其作品进行集中报道——

 

 

      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柴选曾言:“如果有人问我最适宜摄影生存的地方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四川列为必然的推荐之一;如果有人问中国摄影最活跃、实力最强的地区有哪些,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四川列为必然的答案之一。”

 

      此次摄影展的展出作品,均来自11位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四川摄影家。他们是王达军、王瑞林、林强、田捷砚、刘应华、王建军、陈锦、杨建川、杨麾、郭际、金平。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柴选将他们称为“可以顶天立地于川蜀大地的摄影家”。

 

      11位摄影家都生活工作在四川,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记忆以及不同的摄影创作理念。他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生活、记录着历史,用自己的情感影印着对摄影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风景摄影

 

从自然之美到观念之美

 

 

王达军

 

1992年

获得第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画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从影以来,王达军数十年钟情于青藏高原和巴蜀大地,重点拍摄中国西部风景、蜀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藏羌民俗和巴蜀人文等题材,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空间展出,部分作品被艺术机构或影像藏家收藏,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

 

▲色彩风景 天书(王达军  摄)

 

      时至今日,摄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边界。风景摄影不仅具有山水文化集成与传播的文献属性,更具有摄影师独特审美、表达观念和情感的艺术属性。摄影虽然具有纪实的特性,但风景摄影在这里呈现的“实”,已经不仅是客观形态的“实”,而更多的是观念形态的“实”了。

 

▲色彩风景 心中的雪(王达军  摄)

 

      摄影艺术应该体现当代精神。什么是当代精神呢?我认为就是与时代、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先锋性。落实到风景摄影,就是要求摄影师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思考、巧妙的艺术构思、独有的观看方式、精到的表现手法和与众不同的视觉呈现。风景摄影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打破固有传统的观念,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只有以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观念来寻找突破,才能将风景摄影融入艺术的更高境界。

 

▲色彩风景 山悟 006号(王达军  摄)

 

            进入大自然,你一定要和它交流,既感受天地的博大精深,又在宁静中感悟自己的本心和艺术的奥秘。我所捕捉的是大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自己与大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白天,我常常遥望雪山,脑子一片空白;晚上,我会坐在牛棚旁仰望星空,冥冥之中会出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我用这种方式与雪山对话,与星空对话,与自己对话。往往在不经意间,我便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一些新的创作灵感。

 

▲山色(王达军  摄)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对美总是充满着渴望。风景摄影就是要将自然形态的美转换为观念状态的美,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是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什么是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有时候丑的东西也可能是美的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我们拍摄风景作品,就是要表达摄影家对自然界的个人认知,是摄影家独特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表现能力的体现。

 

       摄影是我享受生活的过程和一种方式。几十年来,我已经将自己与摄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始终行走在艰辛而充满快乐与希望的摄影途中。对我来说,摄影的未来依然可期,依然遥远......

 

 

从“在场上”到“在场边”

 

 

王瑞林

 

1999年

获得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顾问。

 

      原成都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中国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中国新闻摄影金牌等奖项;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喜极而泣    1998 (王瑞林  摄)

 

      就体育摄影而言,奥运会、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可谓是最好的平台。这些目标,王瑞林都幸运地抵达了。

 

▲喜极而“弃”  1905年(王瑞林  摄)

 

      体育摄影对摄影师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摄影师具有对运动画面较强的预判能力和对运动之美的理解能力,才能捕捉到运动场上转瞬即逝的精彩画面。在排球场上19 年,王瑞林熟悉竞赛的规律与变化具有超常的预判能力。

 

▲惊鱼掷浪 1994年(王瑞林  摄)

 

      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十六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三十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世锦赛、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第七到十一届全运会……都留下了王瑞林通过镜头的凝视。

 

▲白驹过隙(王瑞林  摄)

 

      多年来,王瑞林在摄影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鲜明特色的佳作我们请他用一句话总结他的摄影人生,他说:摄影是苦得其所、乐在其中。

 

 

摄影楷模 道德标兵

 

 

林强

 

2007年

获得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四川省第六届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顾问。

 

▲向往城市的青年人(林强  摄)

 

      林强热爱摄影,也肯下功夫钻研摄影,更值得称道的是,林强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采访和拍摄过程中,坚持利用自己的摄影爱好和作品去反映百姓的心声,表达自己对于人民的感情,对于祖国山河的挚爱。

 

▲阿布洛哈村的三代人(林强  摄)

 

      如今的林强依然朴实而低调。他不事张扬,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摄影之路上前行,在助人为乐的征途上跋涉。即使他的摄影作品有了如此大的社会影响,他的事迹传遍祖国各地,他仍觉得自己是“原来的那个林强”。从这个意义上看,林强的成名,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林强的事迹和作为,堪称“德艺双馨”,不愧摄影楷模。

 

▲通过溜索把羊运过河去赶集(林强  摄)

 

      林强热爱摄影,也肯下工夫钻研摄影,更值得称道的是,林强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采访和拍摄过程中,坚持利用自己的摄影爱好和作品去反映百姓的心声,表达自己对于人民的感情,对于祖国山河的垫爱。他拍摄的照片为四川多少地方的旅游开发出了力、争了光,也许他并不清楚,但他照片中阿布洛哈村的人们谁家什么样、谁家有困难,他心里肯定一清二楚。照相机是他的慧眼,摄影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向更多善良的人们展示这个美好世界、呼吁人心向善的特殊手段。

 

 

以真诚与科技去感动

 

田捷砚

 

2007年

获得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直升机航拍摄影师。

 

      1986年开始摄影,1995年开始航拍。自2002年起,摄影作品在连续三届的全国摄影艺术展上获2金3银2优秀共计7个大奖;获第五届全军摄影艺术奖;获中国摄影金像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2021年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2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再次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蜀山系列之《贡嘎群峰》(田捷砚  摄)

 

我坚持,因知道,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
唯影像是真实的艺术。
这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之根本,
是主流,
当然也不反对影像当代性的探索,
开辟更多艺术呈现的可能。
影像中的摄影又可称为帧的艺术,
是真正的瞬间艺术,
如何在瞬息去把握,去拿捏,
就需要在创作中高度地去过滤,
去浓缩,追求极致。
由于摄影的可重复性、可复制性,
同质化、唯美化、空洞化现象严重,
须穷尽一切去找寻摄影作品的
原创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雅鲁藏布江畔(田捷砚  摄)

     
 相机是摄影创作的载体,
相机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
要把每个时代相机的技术之美,
深深地融人到摄影的艺术之美中
 
▲帕尔米高原五彩山(田捷砚  摄)
 
我坚持,也坚信,
真情实感是摄影艺术创作之魂魄
让作品有温度、有力度、有难度,
让影像用真诚和科技的力量,
去记忆每个时代的感动。
 

 

军事摄影

对生命的热爱 对和平的向往

 

 
刘应华

 

2009年

获得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我国著名军事摄影家和航空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艺术展、金像奖评审委员。

 

      雪域高原、红土高原和雾都山城乘坐歼击机航拍第一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和“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

 

 

▲斑斓梦想06(刘应华  摄)

 

      作为一名军事摄影家,每一次升空,我都力图把歼击机巧妙地融入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色调、线条、图案、肌理、节奏、旋律所构成的载体中,并寻找、发现、挖掘我所心动的东西。在空中,呈现在我眼里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巡弋蓝天的战机编队,轻抚绵延起伏的冈底斯山脉,掠过气势恢宏的珠穆朗玛峰,触摸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与美丽的纳木措相映成辉,轻拾羊卓雍措星罗棋布的“蓝宝石”……

 

▲甘巴拉的笑容(刘应华  摄)

 

      这些翱翔的“战鹰”飞越雪岭冰峰,拂山川河流、田园人家,就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让“战鹰”与大自然在同一画面中共振,让我能够感受到人与“战鹰”、人与自然在对话。

 

 

▲斑斓梦想04(刘应华  摄)

 

      乘坐歼击机实施航空摄影是航空摄影中的极限门类,因为歼击机速度快、机动性强、过载大、飞行高度高等特殊性,对摄影师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在狭小的坐舱内拍摄,我希望更抽象、更巧妙地把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合于整个拍摄过程中,尽力把思想、情感与感悟融入画面里。我深知,军事摄影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

 

 

天地玄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中国与美国西部风光的探索与摄影

 

 

王建军

 

2012年

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哈苏大师。

 

      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曾担任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国内等重大影展和摄影大赛的评委;出版二十余部画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青海·青海湖畔(王建军  摄)

 

      近二十多年的中国西部拍摄,我一直行走在“母亲”的怀抱之中,拍摄中国西部让我找到了创作的原点和动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死亡谷(王建军  摄)

 

      当我在8500米的高空俯瞰黄河源头的玛曲河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时,当我在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仰望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时,心中饱含了对大地母亲的深情和敬仰。这种激情始终充溢于我的血脉之中,让每一次的拍摄和感动都会在瞬间释放,回荡在中国西部的天地之间。

 

 

▲红岩白宫(王建军  摄)

 

      我在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的拍摄过程中意在“同”中看“异”“异”中求“同”这种“异”与“同”也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观念下东西方摄影家对自然的理解,而《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这组作品正是反映出了我对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感悟与对比。我相信这些实践与思考,对于我在今后摄影创作中观念的把握,以及对风光摄影的探索和完善,都是十分有益的。

      

      不管是拍摄中国西部,还是拍摄美国西部,我都会努力去感受和探索大自然中的“文明”烙印,去寻找刻铸在天地之间的岁月痕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字,既代表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西部精神的解读,也是我在拍摄中自然遵循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融于整个摄影实践中。因此,正是因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这种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悟,才能在我的作品里十分清晰地呈现。


      无论是中国西部还是美国西部,都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而对“天地合一”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感悟与追求、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才是支撑我长期执着地拍摄中国西部的原因所在。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摄影师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视觉影像观念,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悟是高度一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摄影无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陈锦和他的茶铺人生

 

 

陈锦

 

2012年

获得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原四川美术出版社高级编辑、编审。

 

      20世纪80年代开始摄影,出版《市井中国》《市井》《茶铺》《四川茶铺》《川人茶事》《感怀成都》等专著。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以及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巴蜀文艺特别奖等重要奖项。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特聘教授。

 

▲排排座 大邑2003年(陈锦  摄)

 

      摄影家陈锦是土生土长的四川成都人。小时候在灌县(今成都的都江堰市)老家,跟随素有喝早茶习惯的幺外公去茶铺的经历,成为他难忘的回忆。这也让他对茶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客 黄龙溪(陈锦  摄)

 

      为了拍摄茶馆,他不仅去了成都的众多茶馆,还去过遍布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上百个市县场镇的大大小小数百家茶馆,也由此了解到各地不同的茶馆文化,并如数家珍。他在拍摄过程中也完成了从“摄影人”向地道“茶客”身份的转换,真正走进“茶客”的生活,走进“茶客”的内心。

 

▲川剧 火把节(陈锦  摄)

 

      在拍摄过程中,陈锦也收获了关于四川茶文化的感悟他认为相比于文人儒士们的“雅士之饮”,四川的茶铺是典型的“庶民之饮”的代表。四川茶铺中的竹椅方桌,极富人性化理念的“三件头”盖碗儿茶具,幽香四溢的茉莉花茶,沙缸滤水和老虎灶、铜壶烧水的方式,以及茶博士们精湛的斟茶技艺等,这些都是四川茶铺特有的“茶道”的体现。四川茶铺的饮茶程式,既遵循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又执着地表现出四川特定的民风民俗和四川人固有的习性所好。

 

 

把民族的东西

 

糅进自己的想象空间

 

杨建川

 

2014年

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原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成都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主题拍摄,拍摄了西部风光、黄山风光、中国昆曲、太行山乡情等系列摄影作品。近年来,其相继在中国、法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不少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竹园昆梦》组照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2014年荣获文化部中国摄影金路奖,同年获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昆韵 西廂记《长亭 分別》(杨建川  摄)

 

      王瑶说过一句话:“中国摄影界最缺乏的是学者型的摄影人才。”受这句话启发,杨建川觉得应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借物咏志、借景抒怀”的手法,把梅兰竹菊和昆曲结合起来。

 

▲昆韵 梁祝 《十八相送》(杨建川  摄)

 

      在他的作品里,走位的演员拖着梦幻的余影,迷蒙的色光吐出阵阵氤氲,人物、道具、背景贯穿着动感旋律。画面寓动于静,虚实相生,诞生出空灵的意境。同时,戏曲中做念唱打的节奏、乐舞的旋律在此发生了光移影动的转译。梅兰竹菊的“形、色、韵、影”之趣与昆曲“抽象、写意、抒情、诗化”审美特征水乳交融,再现了一种以简驭繁的古典美。

 

▲昆韵 水浒记 《借茶》(杨建川  摄)

 

      朱宪民曾对杨建川说:“你拍昆曲,把民族的东西糅进自己的想象空间,做出你的演绎和阐释,你是摄影界表现戏曲舞台艺术的第一人。”

 

 

为故乡生活解密的摄影家

 

杨麾

 

2016年

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终身名誉主席。

 

      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十杰“人民摄影家”称号、“四川省青年摄影十杰”称号、“2009—2010年四川摄影十杰”称号、“2016感动南充十大新闻人物”,连续三届获巴蜀文艺奖等。

 

2001年,龙门镇,穿松糕鞋的时髦女孩小心下船(杨麾  摄)

 

      在南充嘉陵江码头,这个摄影师频繁出现在这里,虔诚记录:“无论喧嚣还是落寞,无论繁华还是冷清,因为她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啊!”

 

2003年,小龙镇,雾天乘早班船的老乡艰难上岸

 

      嘉陵江养活了杨麾,并埋藏着他六十多年的记忆,他至今没有也不想跑出自己的生活。杨麾所有失落与获得、悲恸与快乐、爱与恨以及独特的生存经验都来自那里。嘉陵江边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天晴,哪家来了新媳妇、哪家孩子出生、哪家老人去世,他全知道。

 

1980年,4月的嘉陵江,水清流缓,码头岸边是当地人洗涮物的天然之地

 

      杨麾只拍摄自己手边的东西,言可及义、言可及物、言可及心。他还试探着为故乡的生活解密,并从最简单处开始。他的作品写满了他的乡土背景,面目清晰,符合情理,容易辨识。其原因在于他的乡土经验训练和解放了所有触觉,具有阅读和想象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012年,龙门镇,嘉陵江分段建电站后江如平湖,一对情侣在码头观江景

 

      杨麾守望乡土,以肉体,也以魂魄,他愿意让大家一同分享故乡的体温。杨磨通过故乡百姓的悲欢,历练着自己的影像和心灵;也通过他的影像,向尽可能多的人们讲述着自己的命运。
      杨麾的这种摄影,并不刻意带着某种使命,因为这就是摄影者自己的生活境况。

 

 

 

知觉形态的反转

 

构成新的语境和叙事

 

 

郭际

 

2016年

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企业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艺术摄影学会2016“金路奖”、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认定的“杰出摄影家”称号。出版有《天鹅诗篇》《随影而行》《黑白山河祭》等摄影作品集。

 

▲梦之湖·非洲坦桑尼亚2012年(郭际  摄)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风光大片,郭际的工业遗址和废墟大片照样精彩。当然这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少年的郭际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特立独行,清冷孤傲,爱好文艺,喜欢唱歌,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参加工作以后,多年沉浸在工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改造和重组重建的工作之中。

 

梦之湖·非洲坦桑尼亚2012年

 

      《梦之湖》借助生物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让人一次次回到太古时代那个未曾分裂的“一”,回到那个无人称的梦境。

 

山海间组照·冰岛2014年

 

      《山海间》以纯粹的黑白影调让人感受到宏大、雄奇的“大画意”式奔涌,转而深入到对人与环境之间纵览式的观察和隐忧。他的作品作为一种个人化风格的延伸,可以是诗意的,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犀利的,更可以是水墨的,为中国风景摄影的多元化空间拓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金平的《冰川》

 

和摄影的多感知体验

 
 
金平
 

2018年

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致力于表达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十分关注;长期坚持使用大画幅相机和胶片创作。在传统影像工艺的重新表达以及通过不同介质呈现影像的个人主观表现上进行了较深较多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影像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

 

▲卓奥友 2014年5月(金平  摄)

 

      金平对摄影工艺的执着追求和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思考和呈现媒介的信念,使得他在反复的试验中创制出了这个《冰川》系列。

 

▲东绒布 2013年5月

 

      金平的这个系列很难在普通的印刷媒体上获得多感知的体验效果,而这正是这组《冰川》的精华所致。由于印制工艺和材料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可预知性效果,有些片子会有局部的偏色或杂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好通过感知体验获取一种冰雪污染的错觉。当这种错觉和洁净玻璃相结合时,观看的心理反应会因为感知的反差而出现张力,这种张力更加强了作品试图传达的摄影师关于自然和人如何相依存的理念。

 

▲东绒布 2010年5月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兹(AlfredStieglitz)在1902年的《美国摄影年鉴与摄影编年史》(AmericanAnnualof Photography andPhotographic Times Almanac)中写道:“好作品的诞生绝对离不开思考和行动的自由,同样也离不开我们的理念和摄影工艺的有机合成。”金平的这组《冰川》和他其他系列作品如《天启》和《古巴本色》一样,在思考题材的同时,也把制作的工艺结合到作品呈现的完整效果性上,最终把摄影从“用光绘画”延续到了“用光和材质雕塑”的立体还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