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谋重建 砥砺奋进焕新颜——“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三周年
来源:文/陈佳媚 图/张磊 陈佳媚 周乐天 朱强

2013 年4 月20 日8 时02 分,四川芦山发生7.0 级强烈地震, 波及雅安、成都等市州。三个月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全面启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从遭遇地震突袭到三年灾后重建,本刊持续关注芦山地震灾区,记者多次深入雅安两区六县,用文字和图片记录重建历程。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三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再次重访雅安,欣喜地看到,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曾经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已变成了幸福美丽的新家园,雅安的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重建目标正逐步成为美好现实,一个崭新的雅安崛起在地震灾后的废墟之上。

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所在地,现已成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桥梁

  
  三年重建,精心谋划;三年风雨,砥砺奋进。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目标圆满实现之际,7月21日,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圆满交出了重建新路的四川答卷。
  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2013 年7 月20 日全面启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全省上下、党政军民勠力奋进、顽强拼搏,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目标圆满实现,探索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灾后重建发展的新路。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重建目标正逐步成为美好现实,一个崭新的雅安崛起在地震灾后的废墟之上。
 

青衣江畔崛起的现代化都市——美丽雅安

 
民生新篇
  从拔地而起的新村,到一体化重建发展的城镇,灾后重建中,雅安把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并将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性、先导性重建工程来抓,优先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户户安居有业
  如今的雅安以主城区为核心、6个县城为重点、16个小城镇为节点和232个新村聚居点为支点的“一心三点”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55%,比震前提高4.25个百分点。
  2014年6月前248374户受损城乡住房完成维修加固,2014年底78792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2015年底33696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并同步和谐分房。
  村居民住房重建采取进入新村聚居点和分散自建两种安置类型,具体采用农户自建、统规联建(自建)、统规统建等三种建设方式组织实施。
  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与老城区改造,特别是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采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商业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开发模式,实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联建)、单位组织建房、购买安居住房或其他住房、租住保障性住房等五种方式进行重建。
  此外,雅安建成了以汉姜古城、龙门古镇、飞仙关镇、灵关镇、多功乡南天新镇等“一城四镇”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小城镇。

2016 年4 月,鲜花掩映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如画般美丽。

 
  民生保障提升
  雅安将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性、先导性重建工程来抓,交通建设提档升级,一批事关长远的水利、能源、通信等项目投入运营。同时,坚持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将城镇体系重建作为重要任务。
  灾后重建,雅安交通建设大步迈进:川藏铁路成雅段、雅康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国道318线、108线全线通车,国道351线全部贯通; 5条经济干线重建完成4条,6个客运站点、5个水运码头、909.92 公里农村公路重建项目全面完成。
  2015 年6 月26 日,雅安北外环线正式通车,解决了国道108线和318线穿城而过对中心城区产生的噪音、废气和交通安全问题,同时,带动了道路沿线棚户区改造和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雅安在灾后重建中,实施城镇体系重建项目116个,完工115个,恢复建设完成城区道路154.4公里,桥梁25座,城区供水厂6个,供水管网231.7公里,城区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雨水管网274.67公里,排洪沟8.5公里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014 年底,经过提升加固改造的雅安市博物馆重新开馆;2015年秋季,经过一年多修建的雅安中学高中校区投入使用;2016 年7月20日,重建中最大的医疗卫生事业项目雅安市医疗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行……
  灾后重建中,雅安在全力保障教育上切实做到了规划编制、资金投入、土地征用、物资供应和工程建设 “五个优先”,截至2016年7月20日,全市374所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全部完工。
  经过三年标准化、规范化的恢复重建,雅安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等级医院。而且,雅安市医疗服务中心按照“三甲”进行设计建设,所有县级及以上的重建项目均按照创等升级进行建设。
  此外,雅安市“覆盖城乡、均衡便利”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网络更加完备,恢复重建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库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3个,社区书屋40个,农家书屋639个,新华书店8个,配备4个文化服务车;新建雅安市文化艺术中心、雅安生态博物馆中心馆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建设文化市场网络监管系统6个;实现了8个县(区)均有体育馆(体育场、体育活动中心)。
  而且,雅安在32个新村聚居点建立“519”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探索在组织引领下的物业管理、村民自治、产业发展、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管理运行机制,打造服务型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实现“自建委”向“自管委”功能转型和“行政最小化、服务最大化”。

灾后重建阶段,全省启动省内对口援建机制,成都、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和泸州7个市对口援建6 个重灾县(区)。图为成都市对口援建的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

 
产业新篇
  为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国家在地震灾区批准设立了以“飞地园区飞跃发展,产业重建异地支撑”为发展目标的唯一一个飞地园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并在创新发展产业的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产业创新发展
  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坚持“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三产当尖兵”产业定位,走“绿而美、绿变金”特色发展之路,分类推进一、二、三产业重建和转型发展,统筹开展产业招商引资,打造园区产业发展新载体,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雅安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和建成“美丽雅安、生态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6年7月2日,全市404个产业重建总规项目(不含央属和世行贷款项目),完工403个。
  在工业恢复重建中,雅安着力构建以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为龙头、一县一园区的“1+8”产业园区新格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升规计划,布局和引进了吸引中恒天汽车、建安工业、新筑通工等重大项目落户,不断壮大发展“四大骨干产业”、“六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
  在农业产业化上,雅安以“五雅”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定位,以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打造“1+8”农业园区,加快茶叶、果蔬、果药三条生态特色产业走廊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农户土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农民专合社+ 农户” 、“农民专合社+ 农户”等经营模式。
  按照“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战略定位,雅安以建设中国大熊猫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旅游经济强市建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震前的3家增长到14家;碧峰峡、蒙顶山正在加快推进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创建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地级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水利风景区各1个;打造了茶叶、果蔬、果药三条生态特色产业走廊和100多家星级农家乐。
 

经过三年灾后重建,荥经县烈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路网体系全面建成,重建工程也均建成使用,产业新城粗具雏形。荥经县烈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按照“产城一体”总体布局,培育以微晶玻璃为主导产业的百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把微晶玻璃研发中心创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力争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山区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产业新城典范

 
  生态文明进步
  在灾后重建中,雅安以生态保护区为重点,以地质灾害防治为“生命任务”,加快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好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建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格局。
 

2015 年11 月19 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保护区,大熊猫“华姣”正式放归野外。雅安在加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上,以大熊猫放归基地建设为抓手,实施大熊猫小种群人工扶壮,完善了小相岭(石棉县)大熊猫放归基地,新建大相岭(荥经县)大熊猫生态适应性放归基地。

 
  在加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上,雅安以大熊猫放归基地建设为抓手,实施大熊猫小种群人工扶壮,完善了小相岭(石棉县)大熊猫放归基地,新建大相岭(荥经县)大熊猫生态适应性放归基地。
 
  
  冷木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位于穆坪镇冷木沟,按照“多级拦挡、固沟护坡、拓宽行洪”的重建思路,按照百年一遇标准设计,采用“阶梯深潭系统”先进理念进行建设,目前,作为芦山地震灾区唯一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域,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